当前位置:首页>>景区景点>>景区介绍

景区介绍

小布镇景区景点介绍
发布时间:2021-02-26
 

小布镇景区景点介绍

小布镇景区游客集散中心

小布镇景区景区游客集散中心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中心配套设施完善,有多功能影音休息室、医务室、警务室、导游站、售票中心、会议室、标准公厕、母婴室、购物中心、茶水房、研发室、广播间等

炉下广场——李赐凡烈士《一封家书》

1935年2月3日,天悲地痛,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的江西军区司令员李赐凡在小布岩背脑被叛徒杀害,壮烈牺牲。

李赐凡是湖南宜章人,1908年出生,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4军29团教导队党代表、第1纵队第1支队党代表、第1纵队政委,10师政委、师长;江西省苏维埃第二届执行委员,常委,军事部长;中共江西省委委员;中华苏维埃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江西军区司令员、政委等职。参加过湘南起义、井冈山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争。1932年4月负伤致残,失去右脚后跟。曾荣获中革军委二等“红星”奖章。

1931年8月下旬,李赐凡率部随红一方面军主力在兴国枫边、白石、城冈地区休整时,因离家日久,思念双亲,曾修家书一封。信中写道:“赐凡我现在是舍下了小家,为的是国家,走的是正路,志在为劳苦大众打天下,改变豺狼挡道、贫者受欺的状况。待黑暗统治溃灭之日,吾当返回故里,或从教或务农以报乡土父老养育之恩。纵然赐凡不日僵卧沙场,吾九泉之下当含笑耳……”。短短数语,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家国情怀和矢志坚守初心使命的无畏决心。

小布革命烈士纪念碑

小布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小布炉下广场,苏区时期仅有6000余人的小布,支红参战的人数就达4500多人,有2000多人加入红军,1500多人为国捐躯,留下有名有姓的烈士有624人。因此,纪念碑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刻有624名英烈名字的纪念碑,一部分为无名烈士纪念碑,在纪念碑的顶上有一个大的红色五角星。

誓师广场

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旧址原名小布河滩麻糍石下。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前夕,为了鼓舞士气,1930年12月25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此召开了数万人参加的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滕代远、朱云卿等红军领导人参加了大会。毛泽东亲自为会场拟就了一幅反映红军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之军事思想的对联,上联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下联是:“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高度概括地提出了红军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和作战原则,首次提出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破敌的观点和运动战思想。会上,毛泽东和朱德作了重要讲话。毛泽东详细分析了能打败敌人的六个条件,号召军民团结一致,夺取反“围剿”的胜利,最后他带领大家高呼“勇敢冲锋”、“拼命杀敌”、多缴枪炮、”扩大红军、”活捉鲁胖子”“打到蒋介石 ”等口号。会后,全军将士斗志高昂,同仇敌忾,决心誓死歼敌。

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旧址暨毛泽东同志旧居简介

中共苏区中央局的全称是:中国共产党中华苏维埃区域中央局,是当时党在苏区最高的领导机构,位于小布赤坎村“龚氏宗祠”,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1年 1月上旬,中共中央根据1930年9月中央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派项英到达赣西南根据地中心区域小布组建苏区中央局。1月15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小布贡氏宗祠成立,并发布第一号通告,宣布苏区中央局的任务和组成人员。其任务是管理和指导全国苏维埃区域内各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其成员由周恩来、项英、毛泽东、朱德、任弼时、余飞、曾山及湘赣边特委员1人(名单未定)和共青团中央1人(名单未定)组成,由周恩来任书记,因未到任,由项英代理书记。同时成立领导管理全国苏维埃区域内红军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项英任主席,朱德任副主席兼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毛泽东任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和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随即撤销。这两个机构的成立标志着苏区中央的正式形成。

1931年1月上旬至2月下旬,毛泽东、项英居住于此,毛泽东在此整理了著名的《兴国调查》和《寻乌调查》,挥笔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胜利》诗的上半阕: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旧址

位于小布赤坎村的“张氏家庙”。1931年1月中旬,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驻此,毛泽东任总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的主要工作是政治鼓动和对敌军的整治瓦解工作。这里设立了组织处和宣传处两个主要职能部门。

红一方面军总交通队旧址

1931年1月至2月下旬,红一方面军总交通队驻扎在位于小布赤坎的“熊氏宗祠”。黄志金同志任队长,冯文彬任政委。当时我们的无线电侦察工作还没完全建立起来,交通队就肩负了传递信息、情报的任务,他们利用骑马、走路的方式保证了我们红一方面军信息的畅通。

这个旧址内保留的红军标语是我们整个旧址群最多的。

红十二师师部旧址

原名宁氏家庙,整个建筑原占地面积160平方米。后倒塌,仅存前部。2014年整修,1930年11月底至1931年2月,肖克率红12师师部驻此。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旧址简介

我们工农红军第一部侦察台诞生在小布赤坎村的“龚氏家庙”。1931年1月上旬至2月上旬,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驻此,在此发布了胜字第四、五、六号命令,指导红军筹粮筹款,开展土地革命。1931年1月6日,红军利用在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缴获的一部半电台接收到第一条电波,是红军首次使用无线电侦听抄收新闻情报,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的诞生开创了我们工农红军技侦情报的先河,在我军的情报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油画前)这幅油画是由总参三部军事画家王吉松创作的,这幅油画再现了当年毛泽东、朱德、朱云卿等红军领导人接见刚参加红军的王铮、刘寅时的情境。据王铮、刘寅的回忆录称,当时毛总政委首先跟他们讲了红军与白军的本质区别,欢迎他们加入红军,并勉励他们要用无线电技术为工农大众服务,为创建红军的无线电台而努力。朱德总司令也和蔼地拍着他们的肩膀鼓励说:“你们先把工作搞起来,不要看红军现在没有电台,以后会有的,大小武器,凡是白军有的,红军都会有,没有的,敌人也会给我们送来。革命事业总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这一番话对于刚参加红军的王铮、刘寅来说字字感到新鲜,深深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在以后的革命道路中,王铮、刘寅同志没有辜负毛泽东、朱德同志的期望,他们一直为我党、我军的无线电通信事业立下了卓越的功绩。

1)我们工农红军的技侦工作有“一部半电台”起家的说法

1930年12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围剿”,这次战役以敌人的彻底失败而告终,红军在龙冈战斗中缴获了一部电台并俘虏了无线电技术人员10名。可惜的是当时红军战士一是从没有见过这种东西,二是他们出于对敌人的仇恨,认为凡是反动派的东西肯定都不是好东西,就把这部能收能报的电台砸成了一部只能收不能报的电台,于是就成了“半部电台”。当这“半部电台”送到当时红军总部的驻地宁都小布龚氏家庙时,毛泽东、朱德还是非常高兴,虽然这部电台的“嘴巴”没有了不能发报,但它还带着“耳朵”呀,可以当作收听情报的电台用,并当场下了一道命令:“以后凡是在战场上缴获了敌人的东西,不懂的不能随便破坏,都要完好无损的上交。”红军在龙冈打了个漂亮的大胜仗后又乘胜追击,在宁都东韶消灭谭道源师时又缴获了一部电台,这次,红军战士们将电台完好无损地送到了小布红军总部,这样红军便开始有了自己的电台,也因此有了“一部半电台”起家的说法。

1931年1月6日,在这间祠堂的东厢房,王铮、刘寅第一次架台侦听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并首次利用无线电台成功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这个事件就标志着我们中国工农红军有了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这一天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技侦情报工作创建日。

这部新组建的电台第一次抄收了国民党中央社发的新闻,这在苏区连报纸都很难看到的情况下,被毛泽东和朱德高兴地称为:“这是没有纸的报纸呀!”从此,朱德几乎每天晚饭后都要去电台问问有没有什么新闻。为了方便领导看新闻,电台就把每天收到的新闻专门编在一起,但是没有题目,电台工作人员就请示参谋处处长郭化若,郭化若是当时红军中的大才子、书法家,他说:“既然给领导看,不能就一张纸,该有个题目,既然是给领导作参考用的,嗯,就叫‘参考消息’吧!”当即挥笔写下了这几个字,这也就是现在《参考消息》的起源。

朱德同志旧居

1931年1月上旬至2月下旬,朱德同志居住在小布赤坎村“邱屋”。在此居住期间,朱德同志同毛泽东同志一道领导军民总结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经验,组建了红军第一支无线电通信队和第一支无线电侦察台,开创了红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新纪元。同时还指挥红军在广昌、乐安、宜黄、南丰、宁都一带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筹粮筹款,为粉碎敌新的“围剿”作充分准备。

王诤、刘寅同志旧居

第一次反“围剿”龙岗战斗胜利后,王诤、刘寅同志参加了红军,填补了红军部队无线电通信技术人才的空白。此后,他们协助红军利用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缴获的“一部半电台”建立起了第一支无线电通信队和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并分别担任无线电通信队队长和报务员的重任。王诤、刘寅同志在此居住期间,首创利用无线电技术侦察情报,为红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建立、发展以及无线电通信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王诤、刘寅同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无线电侦察情报的创始人和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奠基人。

横照红军医院

红一方面军总后方医院旧址位于小布镇横照村高田组(旧称为新木坑村),名“高田大屋”或“百间大屋”,有住房百间,系砖木结构,已部分倒塌。墙壁上红军标语依然清晰可见,正门上镶嵌的五角星还清晰可辨。

1930年12月至1932年,红一方面军总后方医院设此,总后方医院医疗设备比较先进,医护人员也比较专业,所以,战场上很多伤病员都是送到这里来救治。期间,近2000多名红军伤病员在这里接受医治。时任院长戴济民,政委彭振履、谢焕辉。

第三次“反围剿”战争之后,总后方医院转迁至兴国鼎龙茶岭,并更名为红军总医院。

王媛烈士雕像

王瑗,宁都县小布镇人。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他根据组织安排回到家乡开展革命武装斗争,担任小布赤卫军政治指导员。

1929年4月29日,赤卫军被地主武装包围遭到失败,王瑗不幸被俘。面对敌人各种酷刑,王瑗坚贞不屈。4天后,敌人决定将他杀害。

穷凶极恶的剑子手们将王瑗五花大绑,用铁钉将他的双手钉在小布河木桥的桥桩上。王缓面色从容,当剑子手用铁钉钉他的右手掌时,他忍住剧痛往右看;当敌人钉他的左手掌时,他又往左看,怒目注视着剑子手。剑子手大惊失色,浑身发抖。丧心病狂的地主武装头子黄凯生,命令一个绰号叫“白尾狗”的剑子手,用尖刀刻下王瑗的额皮。

王瑗的双眼被血淋淋的额皮遮住了,但他并没有屈服,高声对剑子手说:“你们要记住,千千万万的穷苦人会为我报仇。将来你们也会有今天!”就在剑子手的尖刀刺进他胸膛的时刻,王瑗竭尽全力高呼:“共产党万岁!工农红军万岁!”他的鲜血顿时染红了小布河。

王瑗牺牲时只有18岁。

慷慨就义的王瑗

万寿宫

小布万寿宫始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200多年历史,是目前除南昌万寿宫外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庙,原址在木坑村的塔下组,随着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万寿宫搬迁到现在的小布街,原因有两个:一是塔下的范围小于小布街,小布街靠近永丰、大沽来往方便;二是因为小布街的风水好,两边有狮象把水口。所以在清嘉庆十八年起,这里便陆续建起了真君庙、老官庙、石仙庙,并先后在四周建房360多间,很快形成一个新的集市。所有在此经商务农者均以客家人为主,客家人在圩市四周各姓祠堂林立,仅赤坎村就有陈、江、龚、邱、熊、张、刘等13姓祠堂。由于小布是个百姓客家人集中的圩市,没有任何一个姓氏具有绝对权威和优势,故而大家只得在宗教信仰上寻求共同点,选择以以许真君作为大家共同的神明崇拜,以庙会的形式统率周边村落和管理村落事务。万寿宫就是由小布、黄陂、大沽、洛口、钓峰、永丰上溪等八乡七十二村半共二百八十四个自然村的村民捐资兴建起来的。

万寿宫也是江西会馆的前身,以前赣商活跃在全国做生意,主要经营茶叶、瓷器等江西名品,只要有赣商云集的地方就会有万寿宫,如果某个江西籍商人在外经商遭遇变故,身无分文,只要找到万寿宫就会有人接济他。

万寿宫内有天蓬、戏台、酒楼、钟鼓楼等,左侧设有三官堂,右侧设有谌母殿,下两侧分别有土地祠、白马庙,复制雄雌石狮子和化钱炉,庄严雄伟,具有古代文物鉴赏之值。总占地面积约四千平方米,正堂为高明殿、许真君、吴猛、甘战神像居中,正门顶上“福我西江”四个金字,令人醒目,还有皇帝命名“敕封万寿宫”圣旨牌位。

古街

小布老街始建于明末清初,原址在木坑村的塔下组,随着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圩镇搬迁到现在的小布街,原因有两个:一是塔下的范围小于小布街,小布街靠近永丰、大沽来往方便;二是因为小布街的风水好,两边有狮象把水口。所以在清嘉庆十八年起,这里便陆续建起了三庙,即真君庙、老官庙、石仙庙,并先后建房360多间,于是百姓聚集,一个新的集市很快形成。所有经商务农者均以客家人为主,街道设置叫棋盘形,圩上有大街、横街、鱼行三条主街,加上老官庙、鸡行、姜行、豆子糯米行、番薯芋子行、线香草鞋行、柴行等小街小巷子有七八条之多。 随着时间的变迁老街古建年久失修,许多房屋都已破败。现参照云南丽江建筑风格复古建设鱼行古街,构成集地方特色小吃、手工艺品出售、展示地方文化于一体的古色景点群。

大土楼新村

大土楼村位于小布镇圩镇南侧,由土楼上和中心屋两个自然村组成,原先村组小道泥泞不堪、房屋布局零乱、人居畜养混杂、环境恶劣、95%的房屋为上世纪建造的陈劣土坯房。2012年,随着《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及“三送”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土楼村被列为改造重点,整个点共拆除土坯房117户,拆除面积约11472平方米。我们邀请赣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到点规划设计,整个新村占地面积为75亩。新村内保留房屋10栋,新建房屋185栋,共计195栋房屋。

新村规划铺设三条大道,新村内已经全部完成硬化、亮化、美化、绿化等工程。新村内房屋以“红色元素”为引导,全部采用青灰琉璃瓦坡屋顶、土黄色墙面为主调,同时在建筑墙上用红色五角星作为点缀,增添建筑的红色韵味。新村内配套建设有健身、休闲、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

我们现在看到整个社区建设座落有秩,已形成风格独特、朴素大方,蕴含赣南客家气息的宜居宜业新村。

蓝衫剧社

小布镇蓝衫剧社成立于2015年元月份,由本镇18名热爱赣南采茶戏的农民组成,其前身为“宁都县小布镇红兴剧团”,红兴取之于小布镇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底蕴。经专家考证,土地革命时期,小布就活跃着一支以弘扬本土文化的采茶剧团,由于演员都着蓝衫演出,故名“蓝衫剧社”。为了弘扬苏区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小布“红兴剧团”更名为“蓝衫剧社”。蓝衫剧社规模不断壮大,机构逐步规范,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剧社不断推陈出新,自创、排练了现代戏“茶女情”、“父女逛新村”、“梦塑”、“情侣当红军”、“毛泽东灯下整两文”、“信江波”、“雪山产子”、“红源”等贴合小布变化发展及苏区文化的戏曲,剧团每月初一、十五固定在万寿宫演出。根据实际情况,剧团还深入各村(社区)、敬老院演出,丰富了小布及附近乡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茶园

花果山茶园位于小布镇陂下村,距圩镇3.6公里。交通方便,占地面积600亩,茶园面积300亩。拥有两个水域面积达10亩的水库和近百亩的生态农田。在这可以游览翠绿的茶园,静心品茶,游客还可自摘、自做茶叶,可观看制茶表演和茶道表演、还有垂钓及其他休闲娱乐。

岩背脑瀑布

岩背脑瀑布位于小布镇陂下村,大约15分钟的车程。瀑布高21.2米,宽4.2米。走进瀑布,你会感到无比的清新,让人心情愉悦。周围石洞、石林比比皆是,绿树成荫,深绿和浅绿加在一起,更能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站在瀑布的旁边,昂首仰望,汹涌澎湃的河水从天而降,直落犀牛潭里。白水如练,飞珠溅玉,不大不小的水量使大瀑布显得更加清丽而秀美。腾起的水珠高2.6多米,犹如下毛毛雨一般,随风飘动,凉爽宜人。

七木迳瀑布

七木迳瀑布位于小布镇上潮村源头组,其水源地为天然氧吧的原始森林中,水质清澈,瀑布上游生态怡人,是游客的避暑胜地。瀑布一年四季水源充足,在冬季中,阳光直射瀑布水流,呈现出七彩景色,为瀑布一大特色景观。

源头苏区军民“坚壁清野”旧址

1930年年末,为粉碎国民党的“围剿”,我苏区军民获悉国民党谭道源师部在近一两天内会从永丰县中村过上潮源头下小布围剿红军主力,于是,当地农会和地方武装根据上级的精神和农会决策,要上潮所有民众在敌人来到之前采取坚壁清野措施,以困窘疲惫的敌人。

他们把能吃的全部藏好,鸡鸭禽兽搬到后山12座竖式地窖中。耕牛牵到芭蕉坑拴在守野猪的栅栏内,猪那时无人养,灶上用的锅全部拿掉,日用品全部存在一口又大又深的大塘内,碾稻谷的砻搬掉上层,打米的碓藏起碓杆,凡能吃能用的一列清野,人躲在后龙高山上实时查看敌情。

2天吃早饭时,谭道源的部队果然浩浩荡荡来到上潮源头一带。他们没想到的是村子里静悄悄,房内空无一人,每户灶上的锅没了,要用的日用品也没了,人更是无影无踪,连一个向导也找不到,他们一看情况不妙,知道当地民众早有准备,欲前不敢、后退违命,于是就驻扎下来观望时机。

一个师是庞大的部队只带了一口平底大锅,要解决那么多人的生活,的确有点困难。他们本已行军20多里的兵,没吃的,鸡肠咕噜,无奈之下,只有把自带的粮食做了一出又一出,一天到晚一口锅弄得乌烟瘴气,结果他们所带的食品也有限,因找不到粮食,只好从中村一带弄了些谷子过来,有了谷又没砻,不知道怎么办,没想到他们还是想出来一个土办法,用两块瓦片夹住稻谷,用手搓壳,全体士兵一起动手,勉强将就。他们的饭后,拉不出大便,拉出来的大半是谷子,一天下来弄得敌人狼狈不堪,老百姓在远处的高山上看到了他们的种种洋相,真是又好笑又气愤,觉得还是出了一口恶气,总算困住了敌人。

韶坊“红三军团”旧址

韶坊“红三军团”旧址是原朱德同志的军团总部,位于小布镇木坑村韶坊组,组内阡陌交错,有大小祠堂9处,是当时屯兵的首选地。

小布镇红军训练营

小布镇红军训练营成立于2020年7月,同时成立中共宁都县委党校小布分校,基地位于小布镇陂下村,自然环境优美。基地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有教学楼、住宿楼、体验功能楼及大小餐厅配套楼宇共12栋,能同时容纳200名学员参训。

宁都县小布镇旅游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7013982号 技术支持:网联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