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景区景点>>景区介绍

景区介绍

坚壁清野
发布时间:2023-07-08
 

巍峨的芦峰岭,重峦叠嶂,古木参天。它以那高耸挺拔的身驱,把永丰、宁都两县横隔开来,中间仅留下一根玉带般的羊肠小道。芦峰岭峰顶古亭,因终年云绕雾障,取名“云驻亭”(有1000余年历史记载,现尚存完好古亭与部分古驿道,2023年已修复)。“云驻亭”以南的山底便是宁都县的小布,那半山腰还有一个二十几户人家的源头村。第一次反“围剩”时,这条蜿蜒山道,成了红军“诱敌深入”套在敌人脖子上一条绞索,源头村人民就在这一带,遵照毛委员的指示,实行“坚壁清野”,有力地钳制了敌人。

一九三O年十二月的一天清晨,芦峰岭隐现在迷雾之中,山间小道上,两个人大步流星,急匆匆朝源头走去。他们就是红军排长赵志勇和源头村苏维埃主席老李,老李是昨天上区里开会,听取区长关于“坚壁清野”工作的传达布置。毛委员在指挥反“围剿”这样一场大战役中,把钳制敌人的重要工作,交给了我们百万群众,这是对我们多大的信任哪!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不辜负毛委员的期望,不给根据地人民脸上抹黑,要把工作做得比其他革命根据地还好,不能让毛委员为这件事分心。散会以后,区长突然叫住他,一再强调源头在反“围剿”中的战略地位,并告诉说:“红军总部为协助根据地,已派出一批红军干部帮助地方工作,区委决定,先给源头村一名。”

两人来到村里,传达了总部关于“坚壁清野”的工作内容与任务分工,动员完,全村立即沸腾起来了。

池塘前,年轻的小伙子,提着磨盘,拿着砻盖,搬着憃確,乒乒乓乓地往深水里沉,把平静的池水搅得水花飞溅。

屋前屋后菜地上,梳着辨子,盘着发鬓的妇女,正手握菜刀,把青菜、白菜一一砍翻,边砍边骂:“不得好死的白狗子,我要剥你的皮,抽你的筋!”“嘿!我杀死你!让白狗子来啃石头,吃黄土!”

山间小道上却是另一番情景,一个头上蓄着锅产发的小胖子,正在吆喝着牛群,表演“牵牛进山”,他鞭子一挥,牛群“轰”的一声四散而逃。旁边的小孩立即把他轰了下去:“去你的吧!你没听红军排长赵叔叔说:‘牵牛进山’就是‘诱敌深入’?要‘诱’,懂吗!”他从路边拔上一把嫩草,“噢噢”喊着,牛群乖乖地牵了进山。小胖小眼睛一闪,从破棉袄里拔下两撮棉票,粘在鼻子下,大腹便便、一摇一摆,跟在后面,说:“我是鲁胖子!”他把鞭子代替指挥刀,朝前一挥,“前面是共军主力,快给我追——”。逗得大伙哈哈大笑……

地窖之前,赵排长、老李正在沉思,这每家每户的地窖,都在屋后,傍山挖个斜洞,藏好粮食之后,再用柴草垛上,能行吗?......他清楚地记得,就在一年之前,也是这样“坚壁”,白狗子进村以后,伙夫搬柴作饭,一搬柴草,地窖暴露出来……现在的地窖,怎么让敌人发现不了呢?“对!”老李一拍大腿,曜地站了起来,“我砍些带刺的柴柴,净堆在这门口,刺他娘的!”

老李、赵排长来到山上,他俩尽往荆刺棵丛里钻,砍了一担又一担的刺柴。赵排长又觉得,这还不行,它虽然有刺:可我们还不是抓过来了么?再说,匪兵进村,只要有柴,还顾得上什么有没有“刺”呢?他想再去找群众商量商量。

赵排长钻出刺窝,来到三岔路口。突然身后一声大“站住——,站住,别动!”洪大爷气喘嘘嘘奔到跟前,一把将赵排长拉住。

赵排长楞住了,洪大爷为啥这么紧张?洪大爷也看出赵排长正迷惑不解,忙指着前面地面说:“危险!”

“危险?”赵排长有点茫然,前面不是好好的,怎有危险?没等他再问,洪大爷立即告诉他,这前面是挖好的一口陷井,专供陷野猪、老虎之类野兽的。这口陷井虽说底下全被掏空,可表面上经过精心遮盖,还薄薄铺上一层草皮,外山人全看不出丝毫破绽。洪大爷示意赵排长在陷井边上趴下,他轻轻挪开上面草皮,又抽开薄薄枝桠,底下立即现出一个光滑滑、圆溜溜的陷坑。

赵排长兴奋得蹦跳起来:“好哇,这可是个最妙最妙的地窖哇!”

“什么,什么?”洪大爷被赵排长一提醒,他也乐了。他具顾嘿嘿笑着。

老李不知啥时来到这儿,他拍着洪大爷肩膀道:“洪大爷,这下你可立了个大功啦!”

原来洪大爷也是为地窖之事来找赵排长和老李他们研究的,碰上陷阱,三个人全想到一个点上去了……

夜幕刚刚降临,月亮儿就从山顶上钻了出来,它就象一个又圆又大的灯笼,透过树叶,射进山间,源头村凡是能动员的,都来到这里挖地窖了。地窖口小,肚子大,群众叫它葫芦窖。

地形刚刚选择完毕,小伙子们就“叱哩咔啦”干开了。男的刨土,女的装筐,长着白胡子的老把式作着伪装准备,并负责指挥“向下!”“向里!”的掘进。为了使创出的新土不被敌人发觉,洪大爷又提出把新土倒在溪里,让它顺水流散,消声匿迹。

赵排长挑着土筐,来往穿梭,突然,听到老李喊:“赵排长,你来一下!”赵排长放下担子四下张望,不见人影。

“在这儿哪!”

听声音,赵排长觉得就在身边。他猛转身,仍未发现。

老李忍不住,“噗嗤”一笑,从岩石洞口钻了出来,站在赵排长面前。这洞口十分巧妙,就在一块突出的岩石底下,岩前还密箍箍地布满许多葛藤,把洞口遮得严严实实。这是又一个卧式地窖群。

经过群众三天三夜的努力,在后山(十三星坡)总共挖出来16个葫芦窖(地窖)。

葫芦窖挖好以后,老李、赵排长组织大伙按各家各户编组,把粮食、红薯、花生、油盐干菜以及能够搬动的东西,全部“坚壁”进窖,交赤卫队员负责警戒着。

几天之后,源头村开始向山里转移。源头村空空荡荡,看不见一个走动人影,也听不到半声鸡叫,家家户户,徒有四壁……

这天正午,敌五十师谭道源部一万四千余人,提心吊胆地爬上了芦峰岭。部队宛如一支拉长的蚯蚓,又象一伙搬家的蚂蚁,自北而南,战战兢兢地在山间小道上蠕动,行军已是够慢的了。谭道源仍是满头虚汗,他掏出怀表一看,时值正午十二点,随即向参谋长李家白命令:“时间不早了,停止前进,就地宿营。”他说完,见前面山顶有个亭子,立即喘着大气,爬入亭内。李家白贼溜溜眼珠一转,发现“云驻亭”三字,立即献媚地说:“是呀!白云在此尚要驻脚,我师岂能贸然前进?”并传令号兵:“命令部队,停止前进!”“进剿”之前,他们原以为,红军乃“乌合之众”,大军压境,必将“手到擒来”。然而,一到苏区,红军聚散无常,沿途坚壁清野,部队失去耳目,如入异国作战。

谭部1万余人驻扎在源头的二十余天中,本打算围剿小布的红军,但是自带的粮食早已用完,在源头又找不到半点食品,而在乐安和永丰运过来的稻谷,又找不到加工工具,后来只得用房顶的瓦片搓,一粒粒吃进去,没有消化,又一粒粒拉出来,弄得士兵个个面有饥色,心有怨气,或病或逃,已是不战自溃。

“史书记载‘石勒率军侵晋,所过路次,采掠无获,军众大饥,士众相食,为晋所败;当年威震欧洲的拿破伦,大军打到莫斯科,结果粮源断艳,只得败逃,目今我部仅未‘士众相食’而已……”

        ——本文出自《第一次反围剿故事集》,稍作修改

宁都县小布镇旅游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7013982号 技术支持:网联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