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道情是流传在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又名话文、鼓文、鼓子曲。传统的演出方式有一人演唱和多人演唱两种。演唱时,艺人左手手抱渔鼓,掌中持一枚铜钱或壳子击筒身,用右手食、中指击打鼓面,两手互相配合。
渔鼓筒用毛竹截成,打通竹节,长约53厘米,直径6至8厘米不等,将外面刨光上漆。鼓面主要用猪膏膜绷蒙,并用缠布的铁箍箍紧,击出的声音清脆激越,轻敲时如和风细雨,重击时震人心弦。在情绪转折处,鼓声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在节奏、力度、速度上做出铺垫和预示。
宁都道情都用客家方言演唱,因客家语言有互通之处,艺人即使在周围县境演唱,老百姓一般都能听懂。宁都道情以抒情叙事见长,音乐由一四句单曲体发展而成。唱腔大量吸收了算命者的诵颂腔调和乞讨者沿街叫化的“过街溜”,还有较多的润腔,运用男女老少声气的摹拟,为唱腔增加了不少特色。音乐以徵调为主,旋律流畅,节奏变化较大,与地方语言结合较紧。伴奏乐器除渔鼓、铜板外,有时增加二胡、三弦、琵琶等。曲调为板腔联合混合体,结构上前有引子、曲头;中有正文,常用曲调有叙板、步步紧、连珠炮、过街溜等;后有尾子。
宁都道情,原为西北地区“道情”的伴奏乐器,名曰“竹琴”,是早期由客家先民南迁引入的产物。由于它演唱器具简单,曲调也不复杂,很快地与当地的民间音乐融合,发展、繁衍成为具有宁都客家特色的说唱艺术。
宁都道情传统曲目相传原有300多种,多为长篇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如《銮刀记》、《寿诞记》、《罗帕宝》、《卖水记》、《玉花屏》、《万花楼》等,其中《銮刀记》为宁都道情所独有。曲中描写了一名叫邱长秀的女子为父申冤,从州衙一直告到京城,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告倒逼死她父亲的恶霸。这个曲目赞颂了客家女子不畏强权、坚忍不拔的性格,具有鲜明的客家特色和积极意义。
建国后,在一批老艺人的倡导下,宁都县成立了县曲艺队。艺人们对道情的传统曲目进行了整理加工,一批旧曲目从内容到形式上焕然一新,伴奏的乐器、演出的规模均出现新的面貌。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创作、演出了一大批反映革命历史和现实题材的新曲目,如《老红军办农校》、《翠微红旗》、《禾耙缴枪》、《云开雾散星星亮》。其中,《春风送暖》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闹寿堂》收入《民间说唱艺术选集》。